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唯物主义主要是讲认识论,培根讲从近代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阐述了世界的本质,并奠定经验论基础,虽然他的思想有若干辩证法思想,但他的哲学已经明显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他把当时自然科学中静止、那么,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原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是宇宙之砖。在西方文字中,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本意是不可分的。直到大约上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都相信,原子是“结实的、坚硬的不可穿越的和不能打碎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超越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但把物质概念归结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确认了电子的存在,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有结构的,并非宇宙之砖。于是,鼓吹“感觉是世界的本原”的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兴高彩烈,“物质消失了”。
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
①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②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③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是唯心的,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扩展资料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
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形而上学”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物理学之后”.“物理学之后”又是来自于《物理学后诸篇》,即后人将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的讲演汇编成文集时的命名.“物理学后诸篇”共包含14卷,内容主要是论述有关哲学的基本理论.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未使用“形而上学”一词,他称关于宇宙本原的理论为“第一哲学”,有时也称作神学.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写的第一句话就是“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接着说明人们追求的知识是由低级到高级,从感觉到理智,从个别、具体的对象到普遍、抽象的对象,最后到达最高的知识,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则为对象,即所谓的“第一哲学”和“神学”.虽然后人对“物理学之后”有诸多解读,但是,今天这个词已约定俗成地成为专指研究宇宙根本问题的学问的术语.汉译“形而上学”一词,源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指那些关于有形物体之上的思辨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所谓的“物质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目的因”(Final Cause)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认为"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的观点本身就是孤立 静止和片面的
以上就是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全部内容,译著有《我思故我笑》(2002),《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2003),《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合译)(2004)《科学的结构》(2005),《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十八世纪与二十世纪的对话》(合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