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20.病毒的发现: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种滤过性因子具有生物的许多特征,并推测它能够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那么,高中生物科学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科学家进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把蝙蝠的耳朵塞上)(把蝙蝠的嘴封住)三次试验,是为了证明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三次实验过程
第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第二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第三次实验,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详细的总结:
一、细胞学说:
维萨里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 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 施旺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魏尔肖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 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
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 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这
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 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 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
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 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
高中生物学史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全部内容,生物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性、操作性为认识和掌握生物知识提供生物的感性材料,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生物学知识;在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和学会观察,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测定、实验记录、。